“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句每位农机人可以随口说出来的线年提出来的。实践证明,正是机械化把农民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束缚了几千年的土地上解放出来。
上世纪末,美国工程技术界将“农业机械化”评为20世纪对人类社会进步发挥巨大推动作用的20项工程技术之一,列第7位。“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科技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告诉《中国科学报》。
40年来,农业机械化支撑了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以及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备受期待。
1966年~1978年间,国务院先后3次召开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部署实施“1980年全国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但由于超越国情,缺乏经济基础,预期目标并没有实现。
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从缓慢发展到稳步发展,又从快速发展到全面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等人将其归纳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年~1995年,小型农机具率先发展;第二阶段是1996年~2003年,农机社会化服务蓬勃兴起,大中型农机具快速发展;第三阶段是2004年~2013年,“黄金十年”发展期;第四阶段是2014年至今,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新常态。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史上两个 “大事件”始终被提及:一部法律、一项政策。当年11月1日《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正式实施;同年还启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当年中央财政安排补贴资金0.7亿元。
罗锡文向记者介绍,正是在一部法律、一项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机装备总量增加、结构优化,农机作业水平大幅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蓬勃发展,带动农机工业振兴发展。
据统计,从2004年出台到2017年底,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14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补贴资金1860亿元,带动农民投入达到约3000亿元。
相比补贴带来的效果立竿见影,《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影响更加厚重而深远。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是一部符合我国国情农情、对农业机械化具有重要引领保障作用的兴农强农良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部门协同推进,中央和地方同向发力,农业机械化发展迈上新水平。
在总需求带动下,农机化开始向更全环节、更多领域、更高层次迈进,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极大提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机械化发展进入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后期。
改革开放,释放了农业机械化的活力,激活了农机工业的创新创造动能。数字为证:
1995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3.47亿千瓦,比1978年增长36%;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26.6%,17年累计提高7个百分点,年均0.4个百分点。
2012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8.09亿千瓦,比2003年增长71.39%;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57.2%,9年累计提高24.7个百分点,年均2.7个百分点。
2017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9.88亿千瓦,比2012年增长22%;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66%,5年累计提高9个百分点,较1978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
从1978年到2012年,全国农机总动力、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以加速度增长。2012年后,仍然保持了高基数上高增长态势。
受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等多方面拉动,我国农机产销两旺,农机工业快速发展,农机工业总产值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从2004年854亿增加到2016年4516.39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农机制造第一大国”。
数字背后,是中国农机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艰辛奋斗。据统计,2017年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收入4500亿元,是改革开放初期的40多倍。
农机工业正向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制造跨越,农机种类进一步丰富。当前,我国农机行业已经能够生产农、林、牧、渔、农业运输、农产品加工和可再生能源7个门类所需要的65个大类、350个中类、1500个小类的机械产品和装备,形成了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的大、中、小型机型和高、中、低端技术档次兼备的产品体系。
在罗锡文看来,目前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科技含量、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农机产品基本满足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的需要。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还有很大差距,并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
“我们要充分认识农机科技创新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刻把握农机科技创新与发展大势,努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地发展,为我国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罗锡文说。熊猫体育
上一篇: 农机“撒欢跑” 农田绘“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