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熊猫体育(china)官方网站机械公司官网!

400-123-4657 szjylt.com

“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持续增强

来源:小编  |  发布时间: 2024-10-14  |   次浏览

  “十三五”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显著成绩,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作业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农机拥有量、使用量位居世界前列,农业生产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转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进入了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农业机械化在持续增强。

  “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958亿元,支持1014万户农民购置机具1184万台(套),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农机总量近2亿台套,总动力达到10.28亿千瓦,较“十二五”末提高13.9%。大型农机比重明显加大,80马力以上拖拉机、乘坐式插秧机、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分别达到127.28万台、27.95万台和46.02万台,分别较“十二五”末增长62.5%、15.3%和46.9%;绿色农机保有量显著增长,秸秆粉碎还田机保有量达到97.05万台,畜禽粪污处理机械达到7.79万台(套),粮食烘干设备达到12.79万台;智能化农机亮点纷呈,北斗示范应用加快推进,自动驾驶拖拉机、无人插秧机、无人地面植保机、无人联合收割机等智能化设备应用更加广泛,植保无人飞机达到3.96万架。

  2019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跨上70%台阶,达到70.02%,提前一年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机耕、机播、机收、机电灌溉、机械植保五项作业面积达到67.5亿亩,是“十二五”末的1.1倍。机耕率、机播率、机收率分别达到85.22%、57.30%和62.46%,分别比“十二五”末提高4.8个百分点、5.2个百分点和9.1个百分点。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6.36%、83.73%、88.95%,分别比“十二五”末提高2.7个百分点、5.6个百分点和7.7个百分点。薄弱环节机械化加快突破,棉花、花生、油菜机收率分别达到50.13%、46.05%、44.00%,分别比“十二五”末提高31.3个百分点、15.9个百分点和14.6个百分点。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等各业机械化取得长足发展,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38.31%、34.21%、29.87%和37.58%。2020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全国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达到614个,农业机械化把农民从繁重的体 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人畜力为主到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熊猫体育网站

  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订单服务、生产托管、承包服务和跨区作业等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方兴未艾,“全托管”“机农合一”“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发展,农机作业服务领域逐步拓展到农业产业各个领域。2019年,全国农机户总数达到4074万个,农机化服务组织达到19.22万个,其中农机合作社7.44万个,乡村农机从业人员4676.5万人;农机跨区作业面积3.07亿亩,农机合作社作业服务面积达到7.94亿亩。农机社会化服务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主力军,在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发挥着重要桥梁作用,成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支撑。

  我国农机制造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获得质的飞跃。截至2019年,全国农机装备产业企业总数超过8000家,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700家,农机装备制造已基本涵盖各个门类,能够生产14大类50个小类4000多种农机产品,满足国内90%的市场需求,国际贸易总量占全球的20%。拥有30多家国家及省部级农机科研机构,40多所高校开设农机相关专业,建设了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全程机械化科学试验基地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成立了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成功研制我国首台40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玉米高速精量排种器核心部件等。搭载动力换挡的200马力级以上拖拉机、水稻 精量直播机、60行大型播种施肥机、精量植保机械、10千克/秒喂入量智能稻麦联合收获机、6行智能采棉机、高含水率玉米收获机等重大装备实现自主化,高速插秧机制造技术突破日韩垄断,采棉机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被改变,蔬菜钵苗高速移栽、畜禽精准饲喂、深海网箱智能化养殖等技术加快应用,农机研发规模世界第一,论文发表量世界第一,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二。

  受农机产品需求多样、机具作业环境复杂等因素影响,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存在四个主要“短板”:一是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基础研究薄弱、原创性科技成果少,关键技术自给率较低,仍然存在很多短板和薄弱环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产学研推用结合不够紧密,研发和成果转化率不高。二是部分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农机产能过剩与缺门断档并存,中高端产品不多,机具适应性可靠性有待提高。在一些领域一些环节还存在“无机可用”“无好机用”问题,“供不适需”“供不足需”矛盾亟待解决。三是农机农艺融合不够紧密。一些产业品种、栽培、装备不配套,种养方式、产后加工与机械化生产不协调,制约了农机研发、推广应用和作业效率效益,集成配套的机械化生产体系和系统解决方案还不多。四是农机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许多地方特别是丘陵山区,田块比较细碎,机耕道路缺乏,加上种植经营分散,导致农机“下田难”“作业难”。机具停放库棚设施缺乏,“存放难”“保养难”问题仍然突出。

  展望“十四五”,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启新的征程,对加快推动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满足亿万农民对机械化生产的需要为目标,以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农机服务模式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机械化生产与农田基本建设相适应为路径,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为动力,加快补齐机具技术供给、农艺农田配套、管理政策创新等方面的短板,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支撑。


上一篇: 对中国小型农机具市场的分析及思考
上一篇: 精准播种、提高产量!今年我国将有超2300万台(套)农机装备投入春耕春管